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近视防控的效果和作用!
发布时间:2020-12-17 15:13
自然状态下,人类出生时为高度远视状态,很快变成低度远视,然后在儿童、青少年时期逐渐变为正视,是为人类的正视化过程。人在出生到3岁时为快速发育期,3岁到18岁为缓慢发育期。当眼轴发育过快、和眼球屈光系统不匹配时,就产生了轴性近视。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大自然只有人类有这么高的近视患病率呢?这是科学研究者和临床医生争论了几百年的难题,显然还没有达成共识。但有一点比较肯定:近视是基因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首先,双亲均为近视的儿童近视发病率远高于双亲均为正视的儿童,在实验条件下动物也表现出同样的遗传规律(2013年国际近视眼大会)。其次,即使遗传背景相似,在高密度近距离工作环境下成长的儿童(比如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比学习环境较为轻松的儿童(比如澳大利亚)近视患病率更高,近视进展更快。人类近视基因在GWAS研究中表现出极大的多态性,所以目前还不能以基因为目标进行干预。但是关于环境影响近视发病与进展的研究,近十年有了比较明显的突破,也是目前近视防控工作的重点。

  近5年来,有越来越多的框架镜片诞生,它们有着相似的特征:用中央远用光学区矫正中心屈光度,镜片中周部负度数递减、正度数递增,以此达到减少周边远视性离焦的目的。但框架镜片离眼球光学后节点比较远,由于“钥匙孔”效应的存在,导致中央清晰的视野范围非常小,配戴者需要改变注视的方式,并需要时间去适应,其控制近视的效果也有待长期、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证实。

  一篇名为《角膜塑形镜对角膜作用的可逆性及对青少年近视的控制效果》的文献,该篇文献的背景是,目前青少年近视的高发性已经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并且力图从各方面研究以寻求控制青少年近视度数的发展,在目前已有的手段中,配戴角膜塑形镜是最好的方法,除了关注角膜塑形镜对近视的控制效果外,人们还关注停戴后角膜形态,厚度是否会恢复如常,即角膜塑形镜的效果是否完全可逆这个我们暂且不论。今天重点说的是收集数据以期进一步研究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近视的控制效果。

  本研究将被试验者分成了两个组,分别是框架镜组:佩戴单光足矫框架镜近视患者55例(110眼)以及塑形镜组: 佩戴角膜塑形镜近视患者55例(110眼),被试验者的纳入标准有:6~16岁,近视度数-1.00~6.50D,散光度0~2.5D,最佳矫正视力≥1.0,水平曲率40.00~46.00D,垂直曲率41.00~48.00D,眼压10.00~21.00mmHg;被试验者的排除标准包括:斜视,青光眼等眼科疾病患者,影响视力进展的全身系统性疾病患者,角膜接触镜佩戴患者,睑内外翻及眼睑闭合不全患者以及对塑形镜过敏的患者。

  本实验的主要方法包括:框架镜组的被试验者检查戴镜前及两年后SE,AL,配镜后3~4个月复查一次,塑形镜组的被试验者检查戴镜前及两年后的SE,AL,散光度,角膜平均散光,角膜水平及垂直屈光力,戴前、戴后1天、1周、1个、3个月及以后每三个月进行视力复查。

  实验者采用了前瞻性队列研究,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重复测量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检验,Pearson相关回归分析等多种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处理,以P<0.05为差距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进行两年后得出的结果是,完成两年随访的塑形镜组有43例,框架镜组有46例,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年后两组SE,AL较佩戴前均有所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框架镜组SE增加了(-1.68±0.84)D,塑形镜组增加了(-0.80±1.0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另外,框架镜组AL增加(0.59±0.48)mm,塑形镜组增加(0.37±0.34)mm,两组增加量相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本实验得出的结论有:佩戴塑形镜两年后停戴30天重新检查发现散光度数、平均角膜散光度数较佩戴前分别增加(0.30±0.24)D,(0.28±0.22)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角膜水平屈光力值较初戴减小(0.31±0.1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以说明,散光增加量与基础SE、基础近视度数、基础散光度数均呈负相关,平均角膜散光散光增加量与基础SE、基础近视度数、基础散光度数也呈负相关

  实验得出的结论是:角膜塑形镜能明显提高近视患者的裸眼视力,延缓眼轴增长及近视度数的增加。但长期佩戴可能引起散光的轻度增加和角膜的其他一些改这些改变的具体原因还需要实验来验证。

  相比框架眼镜,角膜接触镜更接近光学后节点,“钥匙孔”效应更不明显,因此多焦点设计的角膜接触镜是控制近视的最新发展方向之一。香港理工大学Chi-ho To教授发明的这个DISC镜片的中央光学区用来看远,周边紧跟着一圈加光,再一圈看远的度数,再一圈加光,两个度数交替呈同心圆排列,通过这两个度数在视网膜上形成两个焦平面,一个位于视网膜上,一个位于视网膜前,用前者完成视觉工作,后者控制近视进展。实验证明,这种镜片不会影响儿童的调节功能,但会轻度降低对比敏感度。

  关于近视控制的研究,在以往一直处于保守的状态,但近视控制的方法有很多这也恰恰提示了近视尚无有效的控制方法。过去的研究方法停留在测试:裸眼视力的提高和近视光度的减少。经过多年研究和临床表现逐渐认识到,要控制近视的发展,必须纠正眼轴长在增长:眼轴向长度(AL)和眼的玻璃体腔深度(VCD)。

  也有无数的临床实验研究证明了角膜塑形镜对控制青少年近视有一定的作用。

  角膜塑形镜是一种用于控制青少年近视度数发展的技术,它是由高透氧材料制作的一种特殊类型的隐形眼镜,通过睡眠时佩戴(晨起摘下),可获得白天良好视力及防治近视度数增长的唯一有效的方法。角膜塑形镜起源于美国,历经50年的发展,己在全球34个国家得到应用。

  参考已发表的文献,角膜塑形镜控制眼轴增长的范围在40%-50%之间,是目前所有干预近视进展的光学方法中最有效的。

  或许会有人问,控制近视的意义在哪里?-4D、-6D、-10D不都是戴一副眼镜吗?但我们知道,-4D和-10D的眼睛将来发生近视并发症的几率是大不一样的。近视控制有两种手段,要么减缓近视进展,要么延迟近视发生。对于正视化过快、年龄还比较小的儿童要鼓励户外活动,对已经发生近视、尤其有高度近视家族史的儿童要积极干预,可采用光学+药物的方法双管齐下,严防死守,使其平稳的度过屈光发育最快的7-12岁,然后慢慢撤去药物,继续光学方法干预到18-22岁至屈光发育基本稳定为止。

  截止到目前为止,角膜塑形镜是控制近视发展最有效的一种手段。

  面对环境所使越来越多的人患上近视,患者的年龄也越来越偏于低下。在验配角膜塑形镜的患者10个人里有9个都是年龄在8-18岁的青少年。有时候我们也不得不反思一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所在。

  最后我们来说一下大多数人所关心的关于角膜塑形镜验配的安全问题。

  首先角膜塑形镜属第三类医疗器械,眼镜店不可验配,其次要在正规医疗机构并由专业眼科医师指导验配。完全可以把风险降到最低,让患者安全使用。验配角膜塑形镜需要经过一系列多达十几项严密的检查,确定是否符合配戴条件。如眼睛有结膜、角膜、泪膜、眼睑等方面的异常,以及全身性的禁忌症,或生活环境、卫生条件不合格,不能配合或听从医生嘱咐等人群,都不适合配戴角膜塑形镜。如果忽略了这些严格的标准,可能造成本可以避免的后果。

  目前已成立的全国角膜塑形安全监控委员会在全国各地分别设立了不良反应定点监控单位,将工作落实到具体负责人,目的就是为角膜塑形技术的健康有序发展保驾护航、促进我国角膜塑形技术的健康发展。所以各大家长完全不用担心角膜塑形镜是否安全的问题。

  最后希望每位青少年都能拥有一个没有近视负担的童年,开开心心的度过每一个快乐的日子!